您当前所在位置: 主页 > 政策法规 > 政府发布

走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一)

发布时间:2017-01-25 10:14|栏目: 政府发布 |浏览次数:
       “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是一个重大命题,第一次明确提出这一重大命题的文献,是不久前经党中央、国务院同意印发的《关于改革社会组织管理制度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办发46号文件)。加强对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研究,搞清其基本内涵和要求,并用于指导实践,无论从理论研究上,还是从实践推进上,都很有意义。我从三个方面就自己学习研究这个问题谈一些粗浅认识和体会: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二、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基本内涵,三、走好中国特色的社会组织发展之路需要把握好的几个问题。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有人会问,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为什么要首先理解和把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一问题?是不是有点扯远了、跑题了?我个人认为,没有。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是总体与具体、全局与局部的关系。一方面,从思维习惯上了解总体的、全局性的事情,有助于我们了解具体的、局部性的事情;另一方面,从理论逻辑上,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体现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属性和要求,因此,要把握好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内涵,就要先搞清楚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涵及特征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是这样论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的论述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十七大和十八大概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涵有四个要点:一是党的领导,二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三是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五位一体),四是我国发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以下几个鲜明特征:
       ——这条道路是科学的。它既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全面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既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又坚持改革开放;既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又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可以说,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既否定了封闭僵化的老路,也拒绝了改旗易帜的邪路。这是我们为什么要始终坚持这条道路,而不是别的什么道路的根本原因。
       ——这条道路是历史形成的。它来之不易,是我们党带领人民历经千辛万苦,付出重大代价,长期探索、开创和拓展的结果。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艰辛探索,到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成功开创(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重大命题),到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成功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再到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成功拓展,等等,一代接着一代干,代代都有历史性贡献。这是我们为什么能够在这条道路上走得好、走得稳的根本原因。
       ——这条道路是继续发展的。因为实践永无止境,只要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会越走越宽广。这是我们对这条道路充满自信的根本原因。
       30多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升,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充分证明这条道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道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实践中持续不断拓展这条道路,使这条道路越走越宽广。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有关重要论述
       党的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其中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方面也有许多论述,对我们正确认识和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有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从已公开出版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外文出版社出版)《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卷、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摘录一些,供大家学习领会。
       ——强调了这条道路的重要性。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同志必须牢记,道路决定命运,找到一条正确的道路多么不容易,我们必须坚定不移走下去。”2013年1月5日,他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根植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强调了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走好这条道路的极端重要性。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都各界纪念现行宪法公布施行3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做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2014年5月9日,他在参加河南省兰考县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指出:一定要认清“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制度是我们自己的,不是从哪里克隆来的,也不是亦步亦趋效仿别人的。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同年10月23日,他在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社会主义法治最根本的保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强调了这条道路的由来。2013年3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这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
       ——强调了这条道路的历史底蕴。2013年8月19日—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用“四个讲清楚”阐明中华文化与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的关系,即讲清楚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讲清楚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
       ——强调了这条道路的开放性。2012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必须准备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要“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2016年7月1日,他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八个“不忘初心、继续前进”要求全党同志,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强调了这条道路充满的无限美好前景。党的十八大以后,习近平总书记集中全党智慧提出一个梦想,两个百年奋斗目标,三大战略(“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新理念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进一步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无限美好前景,坚定了亿万人民群众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和决心。人们有理由相信,中国道路一定能为世界发展贡献中国经验,能够为完善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与具体道路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和具体道路之分。目前党的已公开的重要文献能够查到的有以下(不完全统计):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
中国特色信息化道路;
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
中国特色军民融合式发展路子
中国特色和平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
中国特色卫生与健康发展道路,等等。
       总道路和具体道路是相辅相成的。具体道路体现着总道路的属性要求,按照总道路的规范和指引来发挥作用,不能脱离总道路的属性要求另搞一套;具体道路实际是各个具体领域制度的总和,只有各个具体道路领域的制度成熟定型后,总道路的制度体系才能最后成熟定型。
       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基本内涵
       了解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特别是学习领会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精神,有助于我们把握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内涵。据我们了解,目前还没有文献或文章来较为详细地论述这一问题。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相邻相近领域是如何论述的,最权威的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文件的论述,这里有两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问题(《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第206—211页)。2014年10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中,对如何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有过精辟阐述。习近平总书记说:“道路问题不能含糊,必须向全社会释放正确而又明确的信号。”“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是一个重大课题,有许多东西需要深入探索,但基本的东西必须长期坚持。”那么,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上,哪些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的东西呢?习近平总书记从五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强调五个“必须坚持”,即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必须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
       第二个例子,是中共中央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2015年7月9日新华社公开发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的论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群团发展道路,是对党的群团工作长期奋斗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这条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开展群众工作、推进党的事业的伟大创造,是党领导群众实现共同梦想的历史选择,是群团组织与时俱进、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这条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基本特征是各群团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所联系群众、依法依章程开展工作相统一。紧接着这个文件从六个方面对这条道路进行了论述,即坚持党对群团工作的统一领导,坚持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服务群众的工作生命线,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坚持依法依章程独立自主开展工作。
       这些相邻相近领域的论述对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内涵有帮助、有启发:坚持党的领导是共同之处。结合中办发46号文件的学习,我感到,走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以下几条应当予以充分重视。
       (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走什么样的社会组织发展道路,是由一个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的,如果我们把习近平总书记说的“中国最大的国情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什么是中国特色?这就是中国特色。”“无论我们吸收了什么有益的东西,最后都要本土化。”这些话读懂了,就好理解为什么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个问题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内涵,既然总道路旗帜鲜明地规定了坚持党的领导,那么,作为总道路组成部分的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讲坚持党的领导,就是题中应有之义了,也是符合逻辑的。反之,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不坚持党的领导,那就背离了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那就失去了中国特色的本质属性了,不是社会组织发展的正确道路了。
       也许有人问,我成立个社会组织,应该是国家宪法赋予我的公民结社权利,你要我在社会组织工作中坚持党的领导,你是在干涉宪法赋予我的公民结社权利。这个观点和认识有一些市场,但它是不正确的。不错,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确实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结社自由的规定,但我们要明确,这种结社自由是中国现行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不是别的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宪法规定的结社自由,不是无约束的结社自由。因为我国宪法还规定了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我们还要明确,宪法序言里有多处“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文字表述,明确规定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也就是说,在中国大陆境内的各族人民、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民主党派、各社会团体、各企事业单位都要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组织不管是已经成立的,还是新成立的,还是将要成立的,都要接受党的领导,这也是宪法规定的,这不是什么过分的要求。因此,不能把公民结社权与坚持党的领导对立起来,用公民结社权来否定坚持党的领导。事实上,正是因为有了党的坚强领导,我国公民的结社权才得以顺利行使,今后要行使得更好就必须更加自觉地坚持党的领导。
       解决了上述认识问题后,让我们来讨论一下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什么,如何才能做到。因为坚持党的领导,不是一句空话,不是一个口号,必须在宏观、中观、微观这三个层面具体体现出来。
       一是在宏观层面,即从中央到地方到基层,各级党委、基层党组织要自觉履行主体责任、积极领导,不能光有领导之名而无领导之实,更不能放弃领导。目前,我们全国已登记的66万多个社会组织,是分国家、省、市、县四级登记的,我们的各级党委对社会组织工作都有领导的责任和义务,要过问它们的发展状况,有什么问题、有什么困难、今后的走向是什么。要研究制定扶持发展政策和监督管理政策,主动关心它们、联系它们,解决它们的实际困难,而不是不管不问甚至无端指责,只有这样才能领导得好。乡镇(街道)、城乡社区虽然没有登记的责任,但在它们周围有比前述四级登记管理机关已登记的社会组织数量多得多的“草根组织”(据有关专家估算有几百万个)需要基层党组织去领导、去管理、去联系。这些草根社会组织每天都在干什么?它们的生存状态如何?遇到的问题是什么?如何才能帮助解决?我们需要研究,需要拿出措施,需要有好的机制把这些社会组织拢在党的周围。特别是当今社会结构分化加剧,大量人员聚集在社区,社区草根组织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情况下,我们基层党组织对它们了解多少、熟悉多少?基层工会、妇联、共青团等群团组织又联系、掌握多少草根组织?你不去联系它,接近它,怎么领导它、引导它?大家不要小看这个作用,当年我们党还不是执政党,国民党还在台上,我们就是靠团结群众、组织群众、解决群众的问题,代表群众的利益,才取得了革命成功。毛主席早在1934年的《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就指出:我们“应该深刻地注意群众的生活问题,从土地、劳动问题,到柴米油盐问题。”“一切这些群众生活上的问题,都应该把它提到自己的议事议程上。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要使广大群众认识我们是代表他们的利益的,是和他们呼吸相通的。”“我们是这样做了么,广大群众就必定拥护我们,把革命当作他们的生命,把革命当作他们无上光荣旗子。”如果我们不去像毛主席说的那样“应该讨论,应该决定,应该实行,应该检查”,我们嘴上说再多的我对你领导、你要听我的话,能有多大用?谁会听你的?那些组织跳广场舞的草根组织,规模高达几十人、上百人乃至近千人,他们都组织得有条不紊,如果我们帮他们解决了一点实际困难,比如场地问题、比如用电问题,他们就会拥护党的领导。你了解情况后,再派一些党员加入进去,那就更好了。
       在西方,社会组织是和政府、市场并立的第三方或第三部门。在我国,社会组织工作、社会组织领域,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工作、重要方面,我们不仅不能放弃,而且应当自觉地、主动地加强对这方面的领导。中央文件已经有明确部署,比如,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社会组织工作协调机制,统筹、规划、协调、指导社会组织工作;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社会组织工作列入重要议事议程,列入绩效考核内容;地方党委和政府要建立完善研究决定社会组织工作重大事项制度,党委常委会议定期听取社会组织工作汇报;各部门党委党组要加强对本部门管理的社会组织的领导,等等,这都是主动行使好领导权的体现,要落实下去。
       二是在中观层面,即各级社会组织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综合职能部门要积极落实党的领导,自觉维护党的领导,用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统领社会组织改革发展工作。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单位、综合职能部门,它们大多数是党政部门,手里握有社会组织的“生死簿”,审批准入一个社会组织、注销或取缔一个社会组织、处罚一个社会组织,都应当放到是否有利于维护党的执政地位,是否有利于扩大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是否有利于党完成执政使命的高度来考量、来安排。有了这种意识,我们的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机关、业务主管部门、综合职能部门就会在社会组织的登记入口、检查评估以及扶持政策制定和活动综合监管中,把党的主张贯彻到方方面面和各个环节。
       三是在微观层面,即各级各类社会组织必须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把坚持党的领导与社会组织依法自治有机统一起来。由于历史的原因,西方在社会组织建设的经验积累和话语权上一直处于高位优势。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国外境外的“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等方面的书籍和文章,随着这些书籍和文章的传播,贯穿其中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等等也传播开来,加上国内一些同志有意无意地给予推崇,这种传播的势头很猛。有的人说话、演讲“言必称希腊”,有的同志写文章,其蓝本、其引文、其理念基本是西方的那一套。反观我们自己的社会组织文化建设、社会组织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等,还没有跟上,还很不适应时代的需要,这两方面的情况加在一起就造成了一定程度或一定范围的思想迷茫甚至混乱。比如,我到一个地方调研过程中就听到他们介绍社区治理的办法和经验,说是多元治理,说各个组织是合作共治的关系。我就纠正说,这是西方的理念。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不仅是一个执政党,更是一个领导党。习近平总书记说:“在当今中国,没有大于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力量或其他什么力量。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是最高的政治领导力量,各个领域、各个方面都必须坚定自觉坚持党的领导。”这是中国的领导制度和领导体制,国外少有、西方没有。如果对这些东西不了解、不把握,简单套用西方的那一套,肯定要碰壁。就拿基层治理来说,不少发达国家的基层确实是多元治理、合作共治,但中国不一样。中国共产党章程第三十二条明确写道:“街道、乡、镇党的基层委员会和村、社区党组织,领导本地区的工作,支持和保证行政组织、经济组织和群众自治组织充分行使职权。”也就是说党的城乡基层组织是一切工作和一切组织的领导核心。不能仅讲多元治理、合作共治,还要讲多元中谁是领导,合作中谁是指挥,这样才全面,才没有简单照搬照抄。
       所以在中国,社会组织必须树立主动接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理念。落实这一要求,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社会组织不仅要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还要遵守各级党委制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工作实践中去。二是社会组织要支持有关方面开展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和党的工作全覆盖,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到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中。这方面,2015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同年10月16日,中组部召开了“全国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座谈会”,一个文件、一个会议都说得很清楚了,《关于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试行)》这个文件也公开发表了,大家可以找来好好读一读。这里有一个问题我要提醒我们做实际工作的同志特别是一些社会组织发起人和负责人注意,有的人对为社会组织党建提供条件主动性、积极性不高,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开展社会组织党建对社会组织是个负担。我认为这种看法是糊涂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不是普通人,他们是“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在工作实践等多方面,党员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党组织要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在社会组织中推进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全覆盖,只会有利于社会组织的正确发展。我们登记管理机关的同志要不断宣讲这个道理,打消他们的顾虑或不正确看法。
       (二)必须坚持非营利性和非行政性
       这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属性,社会组织之所以是社会组织,社会组织之所以不同于企业等营利性组织,之所以不同于行政组织、政权机关,就在于它的非营利性和非政府性。非营利性是针对营利性而言的,非行政性是针对行政性而言的,只有同时具备这两条,才能是社会组织。这次中办发46号文件要求,要进一步厘清政府、市场、社会的边界,使各自归位,发挥各自功能,不能四不像,只有这样,经济社会才能健康发展。
       关于非营利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非常明确。《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第八条规定:本法所称慈善组织,是指依法成立、符合本法规定,以面向社会开展慈善活动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组织。《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基金会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基金会,是指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事业为目的,按照本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所称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综合有关法规政策,非营利性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和坚持:一是不以营利为目的。为什么社会组织不能以营利为目的?举个例子说明吧。一个基金会,可以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去投资、赚钱、营利,但基金会要清楚,你第一位的使命是尽快把慈善资源送到受益人手里,只有保证不耽误这一使命的前提下,你的行为才是合理的,你如果不去完成第一使命,而是只顾赚钱,那就背离了基金会这一社会组织的设立宗旨,就有以营利为目的之嫌了。谁应该以营利为目的?那就是企业,是市场组织,它们的天职就是赚钱、营利而不是相反(当然是合理合法经营)。二是资产投入者对投入的资产不享有所有权。三是投入的资产及其孳息不被分配或变相分配。四是投入的资产及其孳息的使用和处分一直按照投入时的目的或者近似目的来使用。
       所谓非行政性,类似国外的非政府性,也就是社会组织不是政府组织,不是政权机关,没有行政职能,不能行使行政的职权,工作方式方法也与行政机关不同,各社会组织之间彼此独立,无上下隶属或指导关系。
       在坚守社会组织非营利性和非行政性上,近年来我们作了不少努力。比如加强对社会组织非营利性的监督,严格核查非营利组织享受税收优惠政策的条件,落实非营利性收入免税申报和经营性收入依法纳税制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税务检查,对违法违规开展营利性经营活动的,依法取消税收优惠资格。再比如,我们贯彻落实《行业协会商会与行政机关脱钩总体方案》,稳妥开展脱钩试点;除法律法规有特殊规定外,政府部门不得授权或委托社会组织行使行政审批;国务院决定取消的行政审批事项,原承担审批职能的部门不得通过任何形式指定交由行业协会商会继续审批;严格执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领导干部不兼任社会团体领导职务的通知》《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规范退(离)休领导干部在社会团体兼职问题的通知》,从严规范公务员兼任社会团体负责人,因特殊情况确需兼任的,按照干部管理权限从严审批,且兼职一般不得超过一个;在职公务员不得兼任基金会、社会服务机构负责人等等。但总的看,这方面的问题还很多,还要继续努力。
       (三)必须坚持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
       这个问题是社会组织非营利性、非行政性的外在体现,解决的是社会组织究竟要干什么的问题。自2004年9月19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以后,“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一直是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2016年中办发46号文件又重申了社会组织的这一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服务国家、服务社会、服务群众、服务行业的作用”的要求,可以说,“四个服务”的要求更加完善了社会组织的功能定位,只有符合“四个服务”要求的社会组织才是我们这个时代、我们这个社会所欢迎的社会组织,才符合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内在需要。
       为什么要这样说?大家知道,当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后,人民就成为国家的主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就不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社会的主要任务就是搞建设,就是要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社会组织同国家政权机关之间、同市场组织之间以及社会组织自身之间都不存在利益的根本对立,不存在谁推翻谁的问题,大家都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推动者、参与者、服务者。尽管各行为主体都有自身的利益考量,甚至相互之间以及内部还存在局部的利益冲突,但这种利益考量、利益冲突、利益协调,在社会主义制度框架内利用协商、共商、民主等方式是完全能够调整完善的,不需要也不应该采取革命战争年代的暴力方式、极端方式、街头政治的方式来进行。所以,流行的公民社会理论把公民社会看成是善的化身,把国家视为恶的根源,形成公民社会与国家两极相互独立而且对立的思维,或许适合西方国家的国情和需要,但不适合中国的国情和需要。
服务,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社会组织的功能所在,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背景下社会组织的价值所在。如何服务?“四个服务”的要求讲得很清楚:
       首先是服务国家。社会组织要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围绕外交工作大局和祖国统一大业,找准工作的结合点和着力点,团结动员所联系会员为完成党和国家中心任务贡献力量,促进改革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不得从事、资助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
       其次是服务社会。主要是提供政府服务难以顾及的一些带偏好性的服务、一些市场组织不愿意提供的消费品,以及满足人们普遍性的交往偏好需求,等等。不得从事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活动。
       再次是服务群众。社会组织要做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要多为群众办好事、解难事,维护和发展群众利益,不断增强自身影响力和感召力。要倾听群众呼声、反映群众意愿,把党的决策部署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把党的关怀送到群众中去。
       最后要服务行业。要制定行业标准,协调行业利益,规范会员行为,等等。
       (四)必须坚持依法自治
       这个问题是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内生动力问题,也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一个关键问题。大家知道,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主要力量和关键,外因只有通过内因转化才能起作用。如何坚守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非行政性,如何坚持服务功能定位和宗旨,做到“四个服务”?这就需要构建依法自治的体制机制。为什么坚持依法自治这么重要?我们可以举一些例子说明。比如,一些社会组织例如民办学校、民办医院在登记时也承诺坚持社会组织的非营利性,但是人们慢慢地发现,他们说的和做的不一样,他们在非营利的外表下干着大捞其钱的事情。一些社会组织巧立名目乱收费,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有的社会组织内设机构、分支机构已经很多甚至难以有效运转了,但还在那里不断增添新的内设机构或分支机构。不少社会组织的自我纠错能力很低,许多问题不是靠自身发现和纠正的,而是靠年检、抽查、审计甚至党的巡视组的巡视等外在力量发现并纠正的。
       国家发展要靠自力更生,家庭幸福要靠其成员同心协力,社会组织也是一样的道理,要练内功。社会组织自身的问题都靠外在力量去解决不是治本之策。事实反复说明,一个社会组织没有一套健全成熟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机制,即使被审批许可入了门,它也走不远、长不高、活不好。总结归纳成功的社会组织的经验,一个非常重要的普遍现象,就是社会组织内部有一套好制度、好机制,靠制度机制调动和激发方方面面的活力,约束会员的行为。哪些东西是社会组织必须要建立的制度和机制?中办发46号文件讲了很多也很全面,概括起来四个方面最重要:
       一是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主要是建立和完善会员大会(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使社会组织成为权责明确、运转协调、制衡有效的法人主体,独立承担法律责任。
       二是要在社会组织中建党组织。文件规定社会组织中的党组织不仅要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还要对社会组织重要事项决策、重要业务活动、大额经费开支、接收大额捐赠、开展涉外活动等提出意见。
       三是建立健全一套日常从业人员录用培训、薪酬待遇、财务管理、项目运作、会费管理、廉洁自律等规章制度,并严格执行。
       四是支持和发展社会组织自律联盟。支持和发展社会组织自律联盟,以民带民、以民管民,这也是社会自治的有效方式,在一些国家有较为成熟的经验,比如,一些社会组织自律联盟通过制定行为规则、评估标准、声誉管理等形式来规范成员的行为,都有较好的效果。我国也开始重视社会组织的行业组织的自律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112条里就有两条(第十九条、第九十六条)强调慈善行业组织应当建立健全行业规范,加强行业自律问题。这次中办发46号文件明确指出:“探索建立各领域社会组织行业自律联盟,通过发布公益倡导、制定活动准则、实行声誉评价等形式,引领和规范行业内社会组织的行为。”
总之,要把社会组织培养成自己能够开拓、自己能够运作、自己能够纠错这样一种主体,只有这样的社会组织才是我们所需要的。
       当然,讲社会组织的自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自治是有底线的,那就是符合法律规定,或者不与法律法规相抵触。虽然我国还没有单独的社会组织法,但慈善法已经出台,社会团体、基金会和社会服务机构登记管理条例正在修改,不久就会出台,另外党和政府还制定了为数不少的规范性文件,因此,社会组织的依法自治问题总的说是有依据的。
       (五)必须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积极引导发展一手抓严格依法管理
       这是走好中国特色社会组织发展之路的又一个重要问题,它解决的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外在条件、外在环境问题。社会组织要走得好,内生动力是第一动力,是最主要的,但不意味着外在条件可有可无、无足轻重。有些时候,社会组织的内生动力也是外在条件和环境“逼”出来的,有的离开了外在的紧约束,离开了“逼”这一推力,内生动力也会失灵。因此,只有内外结合,共同作用才能使社会组织走得更远、走得更好。
       对党和政府来说,解决社会组织发展的外在条件和环境问题,必须有两手:一手是引导、培育、扶持,这是激励的一手;一手是监督、管理、检查,这是约束的一手。
       这两手都要有,而且都要硬,不能只有一手,也不能一手硬、一手软。目前,从全国来看,各地的“两手”都有了,但实事求是地讲,哪一手都不太硬,哪一手都有还可以进一步硬的空间。因此,中办发46号文件用较大篇幅来阐述这一问题。(作者系民政部党组成员、社会组织管理局局长、民间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詹成付)
 地址:hbjx100@163.com    © 2021-2024   河北省家政行业协会 版权所有 冀ICP备13017126号-1     技术支持:冰点科技